7個孩子「4個甯死不上學」!寶媽非但沒崩潰「還造了400個基地」 辭職帶孩:他們不是廢柴

聽到兒子的疑惑,她馬上給石頭拍下照片,並發給科學博物館,結果收到了來自館長的答疑回復。

有時兒子放學,還會主動要求老師給他看一些石頭標本,之後,他收集了很多石頭,並將它們製作成標本。

後來,長子對石頭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,他開始了解變質岩和沉積岩,之後又轉向板塊,學習的大門接連打開,他開始調查地震機制,還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公園做了一張世界地圖。

Advertisements

看到兒子的變化,生駒知裡很是欣慰,她也開始和兒子一起享受「探索的樂趣」,直到兒子上二年級時,大兒子開始主動要求回學校學習,並努力去適應學校。

可後來熟悉的老師和小夥伴接連離開,他開始驚慌失措,秋天的時候,又死活不願去上學了。

這段時間,生駒知裡又開始焦慮,她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,然而,醫院的診斷讓她更加崩潰:他很聰明,但把他放在普通班是個錯誤。

她變得憂心忡忡。

「他長大後會怎麼樣?」

「如果他找不到工作怎麼辦?」

「如果他成為一個成年人,卻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怎麼辦?」

她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融入學校,可外界仍對她橫加指責,尤其是家人,都說她應該做得更好,生駒知裡第一次感覺特別抑鬱,「『我想死』這句話開始不斷在我腦中回蕩。」

Advertisements

她崩潰大哭,哭累了就睡著了,後來醒過來時,生駒知裡聽到隔壁房間四個孩子互相玩耍的笑聲,「就在那時,我意識到,我所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能像現在這樣笑。」

育兒不該總是尋求周圍人的認可,由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,而應該在自己的軸線上,讓這些孩子能夠茁壯成長。

Advertisements

明白這個道理後,生駒知裡索性讓長子停止上學。

後來,她的孩子相繼都停止上學,他們會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:看書、看電視、做麵包、種植物、做木工、到戶外抓蜥蜴或河蝦…..

在這個過程中,大兒子學會了使用各種工具,知識面變得更加豐富,而且極其擅長做飯和打掃衛生。

Advertisements

曾經那些「擔心他不能與人正常相處」的憂慮,也被兒子的健談一一瓦解。

二兒子日常喜歡探索如何醃制梅子。

其他孩子喜歡上了養金魚,他們在日常養魚的過程中,觀察用水量和魚缸容積,從中激發了對幾何數學的興趣,開始自主學習數學方面的知識。

Advertisements

到了晚餐時間,一家人圍聚在桌旁,品嘗媽媽做的「新式料理」。交談過程中,孩子們又對食材產生了好奇心。

Advertisements

‍生駒知裡不再像當年那樣感到焦慮。

而像自己家這樣在外學習成長的孩子,在日本,有約20萬人之多。其中,只有3%的孩子能上像「夢之園」這樣的校外場所,一小部分選擇上適應性教學班,而近90%的孩子只能呆在家裡,成為社會人眼中的「不登校少年」。

在社會的慣性思維中,「不登校」意味著「陰暗」,那些孩子正是因為感受到這些壓力才選擇逃避。

「我認為,不登校絕對不意味他們是『壞孩子』,只能說明他們不適合學校,僅此而已。」生駒知裡開始想要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。

Advertisements

她發起了「不登校兒童支援」的公益專案,通過媒體宣傳自己的理念,甚至在日本發展了400多家可供不登校少年學習、成長的場所,有農場、甜品店、咖啡館、寺廟、兒童樂園等很多場所。

在農場裡,孩子可以學習務農耕田,採摘蔬果,種植植物,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;

還可以將種的菜拿到車站進行銷售,學習銷售技巧;

在室內,他們可以向時裝設計師學設計,充分發揮想象力,設計出心中獨一無二的作品;

除了學習,他們還可以去兒童樂園盡情玩耍,也可以和小夥伴一起玩遊戲......

生駒知裡希望通過這個項目,讓更多父母相信自己孩子的未來。「每一個孩子,都是獨一無二的樹苗,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澆灌方式,才能讓樹苗順利地成長。」








文章來源:新鮮資訊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